6年时间,张刚从一名刚刚毕业、穿行在胡同里的小记者,成长为山东省的“名牌记者”、济南市人大代表。他用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群众的报道撰写着一个记者的责任、良知和对生活的爱。 张刚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:一大早,带一瓶矿泉水,骑40分钟的自行车从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报社赶往槐荫区,到了槐荫区,先去宣传部了解情况,然后就往小区里跑,看见居委会就往里钻。槐荫区的12个街道办事处、100多个居委会张刚都了如指掌。有时候,张刚一上午跑两三个居委会,到中午赶不回报社,就随便找个小摊吃点饭,然后又走街串巷,熟悉情况寻找线索。 新闻是用“脚”写出来的,走街串巷的过程中,一篇篇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很快见诸报端。揭开街头“义诊”黑幕的系列报道、《凌晨,与环卫工人一起扫垃圾》系列报道、《整治黑三轮堵还是疏》、《泔水猪追踪报道》等等。一个月能发70篇新闻稿件,能有12篇被评为社内一等稿。 早在2001年,齐鲁晚报《今日济南》版就开辟出一个“张刚在您身边”专栏,这是齐鲁晚报自创办以来第一个专门为记者开出的新闻类专栏。从此“走千街巷进万家门,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”这一口号也随着张刚的脚步进入了千家万户。 张刚2000年7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,面对跑社区成天和居委会老大妈打交道的任务也非常郁闷,觉得既没有面子也没有出息。老父亲对他说:“在单位,要多干活,吃公家饭别张狂,千万别学成二流子。”朴实的话让浮躁中的张刚沉静下来,他决定跑起来再说,这一跑,就是6年。第一次去五里沟办事处建立联系的时候,社会事务办公室的人说:“社区里不是没有新闻,而是没有记者。”第一次去振兴街社区,老主任韩大妈带着他挨家挨户地走访。这些对张刚触动很大,百姓需要胡同记者,小社区也是大舞台,也可以培养出大记者。有了认识上的转变,心里踏实了,他开始自觉自愿地关心百姓生活中所关心的问题。 渐渐地,张刚联系的社区里,居民们都说“有事找张刚”,不管是在社区里,还是在公交车上,经常有人拦住他反映问题,小区路灯坏了、选举不公平、没地方晨练…… |
张刚将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做深、做细,小问题做出一系列大新闻。像《整治黑三轮堵还是疏》一稿,张刚以对开黑三轮的残疾人、做小买卖的商贩的出路为主线展开,报道后不少残疾人、商贩打来电话,感谢报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关注。 2003年,张刚当选为济南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。面对荣誉,张刚说,一个记者的成长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就像鲜花与大地的关系一样,这一切都来自于民众这一块沃土。
齐鲁晚报记者张刚当选 -生活日报
本报济南1月5日讯5日,第十七届“山东十大杰出青年”评选结果在济南揭晓,齐鲁晚报记者张刚等10人荣膺此荣誉称号。
此次评选活动由共青团山东省委、大众报业集团、山东省广播电视局、山东省青年联合会、山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,评出了“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”和10名“山东省优秀青年”。
齐鲁晚报记者张刚从事新闻工作6年多来,走千街巷进万家门,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,以笔墨体察社情民意,用镜头反映群众心声,写出了一大批时代特征鲜明、百姓喜闻乐见、服务性和贴近性强的新闻作品。2006年11月8日记者节到来之际,山东省委宣传部、山东省记协联合发出通知,要求在全省新闻战线广泛开展向张刚同志学习的活动。
荣获本届“山东十大杰出青年”称号的是分别是: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,山东久泰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崔连国,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运动员、中国国家足球队队员李金羽,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采油二矿16队队长、党支部书记侯春梅,中国建设银行山东济南历下支行业务副经理何晓,海军哈尔滨舰机电部门燃气轮机班班长朱桂全,潍坊青州市黄楼镇农民、青州市华盛农业发展公司经理李兴盛,烟台市牟平区政法委副书记、牟平区人民法院院长、党组书记李同民,山东寻山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长青,忠实记录百姓酸甜苦辣的平民记者、齐鲁晚报张刚工作室主任张刚。
(董钊)(以上均系转载)
张刚先生由于工作经常伏案,造成肩背不适,原在学校练过国家套路杨式24式,现对洪公套路感兴趣,希望先生能坚持下去。 |
| |
评论